写在读完《超新星纪元》之后

这里说是读,其实是不太准确的,准确的说是听完的。我听的是大屁股老鼠哈哈笑老师、萧然小女子播讲的版本,1991年版(第二版),荔枝和喜马拉雅上面都有。这是我看过《球状闪电》、《三体》(三部曲)后又一次看到大刘写的长篇,内心还是非常震撼,以至于让我听到后久久不能入睡(我喜欢睡前听小说),通宵听到了天亮。直到现在,我还沉浸在刘慈欣所描绘的超新星纪元世界中。我很佩服刘慈欣老师的脑洞,也感谢播讲者那富有感情的朗读,大刘那富有表现力的文字加上朗读者投入的声音真是棒极了。就如大刘在《三体》广播剧推荐语中所说:

在我看来,最好的科幻,是能用最真实的细节,把人类带到想象力的边界。从这个意义上说,声音可能是科幻最好的载体之一,因为它提供身临其境的细节,也提供想象的空间,我相信当科幻遇到声音,更多人能够凭借想象的力量,寻找我们是谁,我们往哪去的终极答案。
图片来自百度图片

首先走流程,先简述一下故事情节:

《超新星纪元》讲述的是在1999年,位于御夫座的一颗红巨星走到生命的末期,以超新星爆发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人类因为各种原因没有发现这颗即将爆炸的红巨星的存在,直到超新星爆炸所带来那剂量高的惊人的伽马射线爆扫过地球时,人们才有所发觉。可是太晚了,地球上所有11岁以上的人都得了Sler病,将在48小时内死去,而小于11岁的孩子们基因修复能力强,活了下来,也就是说,地球上至留下了孩子们。 华华和小梦是在一辆开往北京的列车上认识的,他们目睹了大人们死去的痛苦,也是他们首先到达了信息大厦,通过通讯网络,向全国通报了超新星爆炸所带来的后果,也因此被全国的小朋友们所认识,理所应当地当上了国家最高领导人,又通过极其简单的方式拉了一群小朋友做国家各部门部长。在超级计算机FG(Five Generation)的协助下,召开了第一次全民代表大会,开启了糖城时代。 在中国孩子们正享受着大人们留下的物资时,其他国家的小朋友们正努力恢复生产。美国小总统戴维更是想通过战争的方式开启他那征服世界的梦想,于是,他拉上了日本首相大西。 战争的逼近使处在昏睡中的中国小朋友们醒来,并迅速依照少先队的模式建立起了国家的组织结构,华华和小梦借此机会收回了对国家的领导权,小朋友们很快组建了人数达300万的陆军保卫国家。这大大超出了美国和日本的想象,于是战争没开始,便停止了。 但是美国国务卿沃恩知道正是中国这片土地给了他们源源不断的力量,于是想使用交换国土的方式击垮中国小朋友。美国的先进的技术和好玩的东西又使中国小朋友红了眼,于是由于“民心所向”,中方便同意交换。在大移民的过程中,不论是在故宫中的华华和小梦还是其他小朋友都认识到了故土的重要性,华华和小梦甚至提出交涉,如果不让带走故宫中的陶土罐,就终止交换国土。最后在移民的大船上,孩子们迎来了超新星纪元元年的到来。

关于故事本身

我相信每个人读完后都有自己的感受,浏览了一下知乎,发表回答的已经有84人,参与讨论的就更多了。这里就说说我的看法。 众所周知,《超新星纪元》面世的有4个版本,除第二版之外的其他版本我并没有看过,也就不做过多的评论。就对于第二版而言,虽然故事的后半部分个人感觉还是有点怪,比如还没打仗就停火了,总体而言还是非常棒的。我要点赞的是小说前半部(从死星到糖城时代),故事的发展非常紧凑,情节扣人心弦,尤其是大人们在48小时内慢慢死去,到华华和小梦成为国家最高领导人的那一段,我几乎是一口气听完的。 小说中对于糖城时代的设定,还是比较符合现实的。自己在小时侯也是希望没有大人管,希望不用读书不用考试,每天都可以玩,可以一直玩下去。有时候我也会把自己带入到故事中,故事发生在1999年,想想那时我才4岁,我也会跟故事中的孩子们做出一样的决定吧。 我也特别喜欢华华和小梦,华华身上有着男孩子淘气和机灵,也特别聪明;小梦是一个特别细心,有爱的女孩。有时我甚至会想,如果我是华华,在那样的情况下,要如何安抚全国小朋友的情绪,如何领导整个国家呢? 至于交换国土的情节,后面会有论述,这里就暂且不提。

关于文字描写

超新星爆发所带来的Sler病慢慢折磨人的过程就不详细说了,大刘写得很生动,闭上眼想象就能感觉慎得慌。这里主要谈另外几个我觉得不错的地方。

信息大厦

首先是华华和小梦待的信息大厦,文中有这样的描写:

 华华一抬头,看到迎面就是最近电视上常出现的新落成的信息大厦,那是一座巨大的A字形建筑,顶端有许多巨大的抛物面天线和各种奇形怪状的发射天线。这是目前国内最高的建筑物,里面是这个国家规模最大的信息处理系统,这个系统以巨型计算机为中心。  这座大厦中汇集了这个国家最先进的通讯技术和电脑技术,它除了进行大量的政治经济和国防综合信息处理外,还可对全国进行功率巨大的新闻播放。大厦通过常规线路、微波、激光和光纤构成的几十万个通讯信道同全国各地相联系,其中很多信道是通过悬浮在国土上空的通讯卫星中转的。 …  这时在亚洲大陆上的那座巨大的A形大厦顶端的两个孩子并不知道这一切。华华和小梦在黑暗中呆了不到一分钟,发现有一面巨型屏幕又发出微弱的白光来,开始孩子们还以为那是屏幕的余辉,但那白光居然越来越亮,很快屏幕从中央始显出图象来,那是一片城市的高楼群。  图象的面积渐渐扩大,孩子们看到了天空,看到了下午的太阳,那太阳不时被大风吹动的云絮遮住。终于他们明白了,那一面屏幕正在变得透明,变成一面宽大的透明玻璃,他们从这扇新出现的落地窗中可以居高临下看到城市的一大半。

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这写的不是跟现在的中央电视台总部挺像的吗?大刘太有前瞻性了~ 图片来自百度图片

计算机程序

文中超级计算机FG在汇总孩子们的意见时,有一段对于计算机程序处理的描写。

 “下面,开始我们的第一个议程:我们想要一个什么样的国家?”   一亿两千万与会者的反应很快从广阔的疆域汇集到中央电脑上来。这次他们几乎每个人都发表了意见,一亿两千万段话以光速涌入中央电脑的内存中,巨型电脑必须在几秒钟内处理完这一批数量大得令人难以想像的信息。二百米深处的地下机房中,圆柱体主机上的指示灯疯狂地闪成一片,与主机房隔离的冷却机房中,冷却机组以最大功率工作,把大流量的液氦泵入巨型电脑的机体内,使超导集成电路保持在接近绝对零度的超低温状态下运行。在电脑内,高频电脉冲的台风在超导集成电路中盘旋呼啸,0和1组成的浪潮涨了又落落了又涨,外界信息的洪水从几百万个数据接口猛扑进来,但很快撞在了用几亿行程序代码组成的大坝上,反弹回来,又撞在另一个程序大坝上……   如果有一个人缩小了上千万倍后进入这个世界,他首先看到的是一个惊人繁乱的景象:在硅膜的大地上,上亿条数据急流在宽度仅几埃的金属和半导体河道中以光速轰隆隆地流着,它们在无数个点上会聚,分支,交错,生成更多的急流,在硅膜大地上形成了一个无边无际的复杂蛛网;到处都是纷飞的数据碎片,到处是如箭矢般穿行的地址码;一个主控程序在漂行着,挥舞着无数支纤细的透明触手,把几千万个飞快旋转着的循环程序段扔到咆哮的数据大洋中;在一个存贮器的一片死寂的电路沙漠中,一个微小的奇数突然爆炸,升起一团巨大的电脉冲的蘑菇云;一行孤独的程序代码闪电般地穿进一阵数据暴雨中,去寻找一滴颜色稍微深一些的雨点……   这又是一个惊人有序的世界,浑浊的数据洪流冲过一排细细的索引栅栏后,倾刻变成一片清彻见底的平静的大湖;当排序模块像幽灵似地飘进一场数据大雪时,所有的雪花在半秒钟内突然按形状排成了无限长的一串,如游丝般顺着闪动的激光束漂落到光盘上。在这0和1组成的台风暴雨和巨浪中,只要有一个水分子的状态错了,只要有一个0被错为1或1被错为0,整个世界就有可能崩溃!这是一个电脉冲的庞大帝国,在我们眨一下眼的时候,这个帝国已经历了上百个朝代!但从外面看去,这帝国只一个透明护罩中的圆形的柱体,在冷光墙壁柔和的淡蓝色光芒中,地下主机室里一片宁静,人们很难想像出那个大圆柱体中的疯狂世界。

这里简直把计算机程序给写活了,从简单顺序、分支、循环语句,到高级一点的排序、索引都给写活了!还隐含提到了主入口函数和其他函数。从描写中可见FG的程序和性能是多么强大,孩子们的意见数量是多么庞大。不愧大刘是工程师出身,连我搞计算机的看完这段文字都连连佩服!

交换国土

这部分也是网上讨论比较多的,也是大刘加了又删,删了又加的部分。看知乎上面说法不一,不过我是挺认同其中一种看法的。 有人说是激发美国孩子的力量,越弱中国孩子的力量,这只是目的之一,还有更深层,更可怕的意义。 交换国土和侵略是一样的可怕,小说中提到,交换国土时,是不允许带走这片土地上的一切东西,哪怕是一颗小草,一块石头都不可以。这是要断了中华民族的根啊!就像小梦所提到的希腊巨人,离开了土地,就什么也没有了。可见沃恩的想法是多么阴险。 现在要想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一个情节。我来谈谈我的拙见。 在《超新星纪元》出版之际,大刘写过一篇叫《第一代科幻迷的回忆——写在〈超新星纪元〉出版之际》的文章,文中提到一段1989年他去北京参加计算机展览的一段经历,从他的叙述中可以知道当时中国的环境并不是很稳定,于是就去查了一下,发现80年代末,社会上掀起了一股资本主义热潮,自由化分子宣传资产阶级的民主和自由。1989年4月开始北京就出现了动荡,甚至到后面因无政府状态还出现了戒严。

参考人民网新闻中共党史上的80件大事(72)

从这个角度看,我觉得交换国土这个设计是作者在表达对这个局面的不满,提醒年轻人不要忘了根,不要忘了自己身上流的血。美国历史才区区几百年,而中国有着五千年的华夏文明,这正是我们民族川流不息力量的源泉,如果切断了她,那么民族就会垮掉,就会不堪一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