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TI@Home

前一阵子有一件事情席卷了网络:加拿大望远镜捕捉到15亿光年外神秘太空信号。这是历史上第二次记录到重复的FRB信号,它们均来自距地球约15亿光年的地方。

这让人不禁浮想联翩,会不会是外星人?微博评论里还有大量网友引用《三体》中的“不要回复!不要回复!不要回复!”。

这件事情也把《三体》这部科幻小说再一次炒火了,包括书中提到的黑暗森林法则。我也一直很想拜读一下这本国人的科幻著作,但是在YouTube看了简介之后,发现这部书的内容真的是太庞大,太丰富了!于是,我便从它的前传《球状闪电》“读”起。(图片来自Baidu Image)

这里用“读”,其实是因为我是在喜马拉雅APP中听这本书的。诵读这本书的主播很不错,把白纸黑字朗读得栩栩如生。这些文字在作者刘慈欣笔下似乎有了生命一样,不得不佩服作者的文字功底,带入感很强,再加上主播有感情的诵读,画面似乎出现在眼前。

虽然书还没有完全听完,但是我已经被书中的描写与刘慈欣的脑洞震撼了。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书一开始时对球状闪电的细致描绘,还有在泰山上陈博士与林云的邂逅,以及在西伯利亚陈博士从俄罗斯人那里得知球状闪电研究投入巨大又收获甚少的绝望的内心独白。书中还涉及了许多物理学词汇与概念,比如电磁辐射、微波激射等等。

书中,在写道陈博士制作了一个数学模型,需要大量的计算资源,而军方又不允许,正愁眉苦脸时,林云提及了一个UC-Berkely主导的一个项目,叫SETI@Home,也就是加入这个计划后,我们会从网站上下载一个屏幕保护程序,在我们的计算机空闲时,会利用我们的CPU和GPU分析、计算望远镜所捕获的信号,计算完毕后,传回服务器。研究人员把巨大的数据切割成小块,其实每台计算机从服务器上接收的数据块也不会特别大,占用宝贵的存储空间。这样,科学家就用最少的代价,换取了世界上最大的并行计算资源。

我也饶有兴趣加入了这个项目。不要看每台计算机接收的数据块很小,但是计算量还真不小,在我的这台超级本上,要算上4个小时。不过这个软件还挺良心的,会自动侦测笔记本电脑是否接通电源,在使用电池的时候,是不会启动计算程序的;接通电源时,软件设定一个CPU忙碌值,如果CPU低于这个值,就会启动计算程序,此时,如果条件允许,GPU也参与运算,充分“榨干”了这台计算机的计算资源。